This is a hell long day that overwhelmingly full of art.
原本只是执行在说部门预算时,提及今年还有一些展览预算没用掉。于是和同事豆瓣同城一通操作,周日变成了看展日。
上海地铁方便,过去没花太多功夫,只是尚未进馆,我脚便开始抗议。展览在龙腾路上,覆盖两个巨大的展馆。取票过程很顺利。进展需要安检。在入口处顺手拿了两份供取阅的艺术类周报。展馆大小远远超过我的预估。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来这种大型的联展。后来才知道,这个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到这一年已经是第五届了。参展的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室来自世界各地。具体的信息,都可以在公开信息渠道获取。这里大概repo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虽然在美国系统学习过艺术史。但是对于“艺术”本身,对我来说仍然是一团迷雾。各种艺术展览业看过一些。接触过一些艺术家。甚至自己也画画。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对于艺术本身仍然从心底里抱持着怀疑,感到疏离与不解。这次展览,因为是联展,所以各种风格都可窥见。虽然不敢说是全部覆盖,多少也应该是能体现一下目前艺术市场上主流的艺术作品了。有意思的作品有一些,撞题的也有就是了。这个艺术展中,极少能看到中规中矩的那种“写实”绘画作品。即便有绘画作品,或以抽象、或以材料、或以尺寸有别于狭隘理解中的“绘画”。正如贡布里希所言,每一代艺术家都在解决新的问题。这些“现代的”展品中,我看到了探索艺术本身的可能性,也有艺术家利用艺术手段探索人类世界的可能性。
曾经,学校里的一位前辈和我聊天。讲到了一次她的观展体验。大概是个幽深的走廊,其尽头伫立着铁栅栏,栅栏的部分发着红色的光,观众走近,才会发现,这红色的光是正在被烧红的烫铁。这个中间,有那么一个从好奇到恐惧与惊讶的情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体验,就是观众获得的东西。这种过程和体验当然与普通人概念中的“艺术”很难联系在一起。但,和她的那次聊天,启发了我。这次观展,我决定不再去担心“有没有资格”“是不是看懂”。我决定以一张白纸的预期,去忠实地反应,不畏手畏脚。
是的,大部分这个展览的艺术品,首先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个艺术品适合放在什么样的客厅或者卧室里。这大概是我能快想象到一个普通人和一件艺术品能共处一室的场景了。事实上是,我告诉同行的同事我在想这个事儿,结果对方也是,哑然失笑。
这个艺术展,有几位艺术家和一些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之后将分享这些。
以下为预告:
北京的女性艺术家。韩国的男性艺术家。Flow of Matter。蛋壳。Ink Studio的艺术家作品。用色非常骚气的日本画家。用光制作艺术品。奇异的鼓点。